人民日报: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
  • 发布日期2017-11-26 19:51:13
  • 点击量15985
  • 作者腾讯新闻
  • 扫描二维码

党的十九大作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前后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表面上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演进的过程。但实质上,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虽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早已是服务业主导,但仍被称为工业化国家;当今世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被称为新一轮工业革命。

工业化与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它的重要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也就是工业化。换言之,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的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也可看作经济现代化。那么,从时间进程看,工业化应先于或至少与现代化同步实现。这启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积极推进工业化,完善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把“工业化基本实现”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就意味着,工业化基本实现是今后3年的一项关键任务。

那么,当前我国工业化处于什么阶段?到2020年能否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工业化理论,可以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包括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体就业比重5个指标)看,2015年,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侧重于对工业化进行质量方面的考量,鉴于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精尖制造业等复杂性生产能力不断取得突破,工业化呈现出与信息化融合等新型工业化特征,同样可以得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结论。进一步推算,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可能下降的因素,到2020年我国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工业化从初期推进到后期,跃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人类工业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随着2020年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全面实现工业化推进。我们测算,2030年以后,我国的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占比、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就业占比等指标都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省级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都会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将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基于这几方面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就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梦想即将实现。

重视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工业化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工业化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近几年,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所降低,经济呈现一定“脱实向虚”倾向。实体经济整体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城镇化主导的消费转型升级,造成实体经济供需失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虽然我国一直倡导走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启高质量工业化进程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只有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面临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转变的客观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各国也在竞争高端产业主导权。无论是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国际经济环境都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高端化,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围绕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工业化推动我国成为实体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实体经济强国,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等各个层面,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都有待提高。因此,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高质量的工业化必然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让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

以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制造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制造对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工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部门。因此,要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可持续工业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工业化进程包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区域战略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配置更为合理,区域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将不断增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贞宇